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抗日:灭国之路 > 正文 第265章 川军的进攻

正文 第265章 川军的进攻(第1页/共2页)

魏名扬接任北平市长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

这个月里,他的军政计划当中,除了对鬼子企业厂矿的没收、罚款是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完全之外,其余的计划全都没有完成。

他真正做了军政一把手的时候,这才明白过来:许多事情当真不是想做就能够做得了的。

就像魏名扬要对伪冀东汉奸政府进行清算的时候,派出去抓人的那些保安团的兵,还是以前伪政府手下的人。

这种自家人抓自家人的把戏,怎么可能抓得到人?

正是因为这样,大汉奸张庆余、张砚田这些人都逃掉了。

只抓回来几个无钱无势的小汉奸回来凑数。

这让魏名扬十分恼火,一个月日间想要把这些保安团的人换掉,竟然还做不成事。

这是因为现在的国军统治,政令基本不下乡。

最基层的治理还是跟以前一样,由乡绅们管理。

不打破这个局,无论上头的人怎么换,最终底下是根本没有变化的,还是那些人乡下直接管理着普通百姓。

城市里面的管理也是一样的,各街各巷子一直都是那些人在管理,当真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地方的管理进行得不顺利。

魏名扬接收、训练五十万川军的过程也不顺利。

他手下的队伍终究是太少,不足四万人的队伍,突然接收五十万人的队伍进来。

这个吸收、消化过程根本不是几天十来天时间可以完成的。

魏名扬原本想着自己在吴淞口炮台也算是有些经验的了。

但那个时候接收的新兵只有几百人,现在变成了几十万人。

数量增加上百倍,接受训练的难度也增加了上百倍不止。

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原本计划把伪冀东自治区全部收复回来的计划,一直拖着无法实施。

好在这些方面的管理来得慢,北平、天津这两个地方的经济恢复倒是非常快的。

宋子文也是看到了商机,直接在天津新建设了一个坦克组装厂,还把新的飞机组装厂也设到了天津。

他也没有办法:提出飞机组装概念的设计师魏名扬就在天津,他不得不过来。

黄金荣的天津大世界已经在城外选址开工,杜月笙说的那些亏损钢铁厂也到天津考察过了。

魏名扬从官地里面拨出了大片区域,赠送给这些钢铁厂,算是支持他们。

这种做法,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魏名扬趁机在报纸上推出了他支持的产业经;钢铁、化工都可以享受到免费提供土地的好处。

同时他还仿照后世工业园的做法:先行在一片区域内规划出来道路、供电、供水线路。

只要有企业进来,他们到什么地方,水、电、路就通到什么地方。

这样一来营商环境,倒是吸引了大批国内的企业跑过来开厂。

江湖中有黄金荣、杜月笙两人不停地为魏名扬打名气,白道上有蒋宋两家大力支持。

一时之间,天津北平这一片区域成了热土,前来投资考察的人络绎不绝。

魏名扬趁机开通了天津到武汉、天津到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的航线。

专门方便这些商人。

魏名扬对五十万川军的改编现在已经进入了尾声:最终他还是把国军原先的三个主力师全部一变三,给他们增加了两个师的兵力。

三个主力师变成了九个师。

他自己的特别作战混成旅当然要享受一些优待,直接编成了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坦克师,一个骑兵师的军。

这样一来,最高兴的莫过于以前跟着一起从南打到北的那些官兵们。

队伍扩张这么大,最差的也混到了一个班长来当。

像顾左、李仲贤他们这些表现特别突出的人,更是被提上来做了师长。

孙元良、夏楚中、王敬久三个师长也非常高兴,他们现在都是下辖三个师的军长。

按照国军的传统,他们这些军长还是把自己起家队伍的师长兼任起来的。

这次改编杨森也非常高兴,魏名扬给他留下了一个军的兵力。

兵少了,但是魏名扬把刚刚到手的坦克分配给了他这个军,同时还给他这个军配备了一个重炮团。

每个步兵团的装备换了不说,还配备了一个防空连,装备二十毫米机关炮十二挺,一个步兵炮连,同样装备十二门步兵炮。

这样的装备换上后,杨森乐得合不拢嘴。

他手下的兵少了,战斗力比起以前可是强悍了不少。

这段时间杨森也算是看出来了:魏名扬对他的队伍跟对以前的三个德械师的待遇是一样的。

这就让他放心不少。

队伍这一个月吃得好,士兵们对吃得没有什么好说的。

三天一顿肉的日子,是他们以前根本就不敢想的。

每一天的饭都管饱,这是士兵们最高兴的。

不过这些士兵们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那就是训练场上太苦太累,流汗太多。

魏名扬在训练上刷的标语: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还真不是假的,这些士兵们每天训练下来,衣服就没有一根线是干的。

这还不是最让士兵们不满意的,他们最不满意的是:训练场上竟然用真枪实弹打。

是真的打呀。

匍匐过铁丝网的时候,上面的子弹就是真的机枪子弹。

不要问是怎么知道的?

问就是有人已经在训练场上中过弹,死了!

潜伏训练的时间,模仿敌人的大炮轰炸,也是真的大炮。

在这次训练中又使几十个士兵死亡。

除了这一点,川军士兵们感觉还不错。

他们来到天津,被魏司令接收也满一个月了。

按照魏司令当初的说法,当兵吃饷天经地义地:你当兵!我发饷!

今天就是应该发饷的日子。

王麻子是一个最普通的士兵,当他手里拿着两块法币的时候。

翻来覆去看了好几回,最后才说道:“当兵三年,头一回从长官手里领钱。”

他们以前的时候,当前有饷,却从来没有看到过。

想吃想喝了,就去城里镇里吃霸王餐。

要钱没有,要枪有一根!

就问老板要不要?

自从到了天津这军营后,一个月都没有放出去过。

天天训练,训练,手上有钱了。

下午还有一半的人可以放假出去,这可是个好机会。

有钱不花王八蛋。

像王麻子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兵不少,钱到手就觉得它在兜里不老实。

如果不花去,今天晚上怕是睡不着觉的。

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

手上有钱了,瞬间就觉得前些天被炮弹炸,被子弹扫射的怨气也少了许多。

这个时候魏名扬正在跟杨森商量呢:“杨军长!你们到天津一个月了,有没有什么打算?”

杨森以前是习惯了自己当军阀,地盘虽然小,可是一要都是自己说了算。

想法和打算肯定是有的。

不过他看到张自忠那样的人物都不敢跟魏名扬唱对台戏,心里的小九九怎么也不敢表露出来。

当下说道:“一切全听司令安排。”

魏名扬指着地图:“伪冀东自治区有二十二个县,全部在长城以内。

前些时间我们收复了六个,还有十六个县。

上个月我们在练兵,没有腾出手。

这个月我想派队伍去把这十六个县收回来。”

说到这里就不说派谁去了。

杨森一听,赶紧说道:“川军到了华北这么久,还没有上过战场,这次的机会就让给川军如何?”

“杨军长主动请缨,这个当然没有问题。

我手下现在的几个军,当真就杨军长的兵没有跟鬼子正面打过了。

为了万全,我派顾左带着一个师协助杨军长作战如何。”

杨森一听,心里就犯了嘀咕:这是怎么回事?

不相信人啊!

魏名扬笑着说道:“川军还没有跟鬼子打过,如果事有不谐,顾师长可以立即补救。

一支队伍的士气,是要从战斗中不断胜利中提升的。”

杨森这下子不得不接受了。

“先从宁河、宝坻、香河最近的这三个地方一路打过去吧,怎么样?”

“一切听司令的!”杨森对先打什么地方,完全没有意见。

反正他对这边的情况都不太清楚。

这一个月他可是忙得不可开交:身为副市长又是冀察绥公署副主任。

虽然都是副职,但是前来找他的人真不少。

特别是不少的四川商人想到天津、北平这边来做生意,都会到他府上拜访一次。

这样一来,他哪里有时候去管理队伍?

军队的事情都是交给副手去管理的。

今天从魏名扬这里收到了一个月的军饷,又接下了作战任务。

他也不敢怠慢,立刻就召集手下商讨对策了。

同时进攻三个方向倒不要紧,一个步兵师负责进攻一个县城就行了。

杨森把魏司令还会把顾左这个师派过来协助进攻的事情说了。

一下子就把下面的这些军官惹火了:这是瞧不起谁呢?

“轻视,他这是赤裸裸地轻视我们!”杨汉域怒道。

杨汉域是杨森手下一个师长,也是一员敢打敢冲的悍将。

最初听到安排川军上阵的时候,还有些不高兴,认为魏名扬是欺负川军。

他手下那么多的队伍不派,偏偏派了川军去。

现在听说派了一个王牌师来协助作战,顿时就感觉受到了侮辱。

顾左这个人,他们都是听说过的:三个月前只是一个连长。

只是因为敢打敢冲,这才一路直升,三个月就当上了师长。

对于人家能够当上师长,这些川军师长们倒没有话说。

人家这个师长,是靠着一个鬼子这么打出来的。

实在没有错处挑。

实际上魏名扬这段时间破格提拔起来的军官,每一个都是破格提拔起来的。

好在这些军官全是委员长的学生,他提拔这些人,倒是让委员长放心。

特别是魏名扬这回用装备换人,把几十万川军一下子打乱整编进入了中央军去了。

原先的川军军官们,大多数都是降级使用,很少有正职的,都是副职。

这就更合委员长的脾性。

还有就是魏名扬把原先韩复渠地盘上的德县、献县全都占下来,并不归还给韩复渠。

这事情韩复渠这个行政长官已经反映过几次了。

蒋委员长都压着不办。

韩复渠派过去的地方官,全都被魏名扬派兵接走,转手安排到北平周围做事。

那些地方官们倒是乐得不参加双方的争斗,做官嘛!

在什么地方做官不是做呢?

虽说德县、献县这些地方非常好,但是北平周围也不错的。

韩复渠派了三批官员,完全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气得了几次想要派兵去攻的魏名扬了。

可是一想到魏名扬手下的实力,他是真的不敢乱动了。

跟他同样憋屈的还有山西阎锡山,所有被鬼子占领过的地盘。

都被魏名扬派八十八师的人过来抢走了。

他们那些人是当真敢开枪的,只要有士兵敢阻挡他们进城。

这些人不但开枪,还敢开炮。

跟鬼子打过仗的兵就是不一样,当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谁都不怕。

魏名扬这么一来,跟附近的军阀关系都搞僵了。

他又是一个后起之秀,跟全国其余军阀也攀不上关系,倒是让委员长放心:

只要自己不支持他了,魏名扬这个司令立刻倒架。

因此魏名扬递上来的提拔名单,只要是自己的学生,一律签字同意。

魏名扬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还专门飞到南京向委员长请求:“委员长的学生有勇有谋,有知识有文化有胆量。

听安排服从命令,上战场又敢打敢冲,请求委员长给自己再派五百学生过去。”

这既是马屁又是表忠心。

委员长很是欣慰,他沉吟之后才说道:“黄埔的学生都是优秀的。

各地的长官们好多都鼠目寸光,总是认为这些学生太年轻,不堪大用。

对我分配下去的学生还推辞不受。

像你这样有眼光的指挥官太少了。

不过五百学生实在太多,最多给你两百人。”

两百就两百,平心而论黄埔军校的学生确实优秀。

当然了魏名扬更多的是要取得委员长的信任。

同时他也不愿意整个国家被大大小的军阀分割。

德国在一战过后,举目疮痍,通过短短二十年又恢复了元气。

现在又在世界强国之林中站稳脚跟了。

本国在清帝退位后的这二十多年,南北之争,直奉皖桂之间,各地大小军阀连年混战。

国家越打越穷,国力越打越弱。

跟德国对比一下,不能够不说是民族的悲哀。

这才是魏名扬出兵强行在山东和山西占下一块地盘的目的:让这两个地方的军阀不敢再对委员长的话阳奉阴违。

派川军出去攻打伪冀东自治政府,魏名扬主要还是出于练兵的目的。

有情报显示,这些县城驻扎的鬼子全都撤退了。

就连以往那些鬼子开办的厂矿和企业也都撤走了。

只是他们的厂矿和企业不要钱白送也没有人敢收。

魏名扬进入北平后,所有在他下令不许购买鬼子厂矿日期后买进的企业和厂矿一律没收。

收购这些厂矿的老板还全部被他用汉奸罪给关起来,财产没收,厂矿没收。

这个时候,对汉奸再狠,也没有人说半个不字。

有了这样的先例在前,鬼子的那些企业当真是砸在手里,完全无法交易。

杨森手下这些师长们义愤填膺,一个个都表示:拼命也要攻下十六个县城。

他们都还有自知之明,没有人敢说也学魏名扬一样:一日之间攻下六个县城。

各个师长回到指挥部,把命令传达下去。

川军们听说魏司令派自己去攻城,竟然还要派一支队伍做保姆,一下子全都激动起来。

一个个脸红脖子粗地表示:拼命也要把宁河县城攻下来。

不给川军丢脸!

这种情况倒是魏名扬最想要看到的。

作为第十一集团军的副司令长官,魏名扬当然要把准备收复失地的计划向司令长官报告。

这一点倒是深得委员长喜欢:他就是第十一集团军的司令长官。

魏名扬能够时不时地收复一些失地,对他这个司令长官来说,也是脸上有光。

南京军事委员会通过了魏名扬的作战计划,接下来就是第十一集团军内部的军事会议了。

魏名扬现在的威望在集团军内部,已经是说一不二了。

整个集团军的武器装备都由他供给,谁敢不听?

最关键的是跟着他确实能够升官发财,谁又不愿意听?

这一回魏名扬只是通知几个军长,接下来准备收复冀东十六县。

这次作战由杨森的川军作为主攻,顾左这个师做打辅助。

所有人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练兵。

让川军从训练场上走向战场的第一步。

没有人跟杨森争抢这次任务。

随后魏名扬对驻扎在山海关的王敬久下达了一个命令:收集辽东半岛的鬼子驻扎情况。

从锦县到营口到大连、旅顺甚至到沈阳的情报全部收集起来。

王敬久兴奋了:“司令!你准备打进东北去了?”

他这个军,如今有三个步兵师,近十万人马,可以称得上兵强马壮。

虽然新兵还没有好好地上过战场,但是他这个师如今新配备了坦克,大炮。

并且还配备了防空炮和十二架飞机,这些都让王敬久认为完全可以打出关外去了。

魏名扬摇了摇头:“鬼子是要打的,不打不行!

但是大军未动,情报先行。

先把各个地方鬼子驻扎情况了解清楚。

对它们的了解越多,接下来的战斗就越有把握。

队伍不要只在关内的训练场上练,也可以到关外去练。”

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了:跟七·七事变前的鬼子一样,有事无事派兵到鬼子眼皮子底下去演习。

如果鬼子敢主动开枪,就第一时间反击。

鬼子不开枪,那就进一步挑战它们的底线。

如今双方之间的形势有些奇怪,两国之间之前作战打了那么久,却都没有宣战。

这一个月暂时平静下来,双方也没有宣布停火。

国军还是继续备战,购买的要塞炮终于是到了一些。

不过暂时都是安排在吴淞口、宝山炮台。

魏名扬建议在金山卫修建炮台的建议被否决了:钱不够!

至于天津这里的炮台,是魏名扬没收鬼子厂矿吞下来的钱修建的。

要塞炮也是通过杜月笙去购买的。

不过魏名扬购买的要塞炮不少,他还把旅顺炮台的炮都准备好了。

战舰不够,大炮凑!

上一次缴获的鬼子海军第五舰队那些战舰,小型炮艇通过一个多月的修复,如今已经修复了二十艘出来。

每在都在塘沽外面巡逻,主要负责打击走私。

“高妙”号还在维修当中,还有两个月就可以修复了。

不只是魏名扬在等着这艘巡洋舰的修复,南京方面也在等待着他的修复。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