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布衣首辅 > 正文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五十一章 抡才大典

正文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二百五十一章 抡才大典(第1页/共2页)

靖武九年春闱会试,朱瞻墡奉旨做总裁(也就是主考官),大大地出了回风头。

本朝太祖皇帝出身大商豪族,所以定下规矩参考唐与前宋两代的科考制度。

会试不仅仅是对经典学问的考较,同时还要对考生生活观察力,对文辞的运用、灵活思维和逻辑论述能力,以及其特长进行评比、考察和记录。

相对于李丹以前所知的大明朝八股考试,不仅难度增加,而且更实用。这也是为何唐轩等地方官员更务实并且都熟悉各种法律、规则的原因。

会试其实除了商京外,还有南京应天府(金陵)、西京西安府、北京顺天府四个考场,考生可以择方便处或就近参加考试。

当然,考题是一致的,统一由科考总裁院出题,誊写四份后先后经过火漆和沥青的封装。

然后放进四个花梨木裹铜边的「金匣」中,上锁后由翼龙卫监护送抵四地贡院,经过郑重的验封和钥匙交接仪式,再放进三层上锁的铜柜里。

到学子们全部进入贡院考场那天,拿着三把铜钥匙的官员一齐到场,在翼龙卫监护下从柜中取出金匣。

持有交接钥匙的学政官员打开匣子,再由翼龙卫核验并先后开启沥青封袋和火漆封袋,学政官员才能将考题取出并展示给学生们。

这套流程不仅严密,而且规范,有力地防止了预先考题的泄漏。从出题、选题到皇帝御笔定题,直到考生离场的那天,与出题有关的官员全体集中居住在西湖上的杏花岛。

好在吃喝不愁,风景又佳,一个月下来除去对家人思念其它倒也无碍,只当是休公假了。

商京贡院的位置在距归德府府衙不远的「文部街」,东边是归德府学和睢阳县学,西边是文化坊,乃是全城文字最盛之处。.

二月初***生进场,考试「经论」;十二日第二次进场考「策论」,十五日第三场考「判词」和「诗赋」。

第三场是本朝特色,判词大多是考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双方对错及适用的法律条款,然后写一篇自己的判词。

诗赋则考察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力、评判力和应题作品的敏捷程度。前者需要学生对市井生活、民风民俗有所了解,后者更多看应变和灵活运用文辞的能力。

四个考场共取贡生卷一千一百六十名,其中商京三百五十名,应天府三百一十名,北平府两百六十名,西安府两百二十名。

然后从中选择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优秀者成为进士,由各地贡院发给盘缠汇集到商京参加殿试。

在北平和西安两府增设考场,是太宗皇帝为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南北之争采取的策略,因为争的内容之一就是当年太祖规定:

南方士子(在应天府考试)和北方士子(在中京商丘考试)录取比例为六比四。

在太祖时这个比例合适,因为北方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较多,而且文化上被前朝长期压制不如南方普及的缘故。

但到几十年后的太宗时期情况已经改变,而朝堂上南方人多于北方的情况也必须改变,故而增加两个考场名义上照顾北方考生。

实际考生参加乡试并不以居住地远近作为选择考场条件,这就使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争吵渐渐淡了下来。

前两场考下来,大家觉得今年经文题目尚可,策论题「论矿务及矿监制度的得失」却大出很多人意外。大家原以为皇帝在这上头吃亏不会提及矿务问题,谁知道还就偏偏提了。

「看来今上真是个英明之君,颇有唐太宗之风也!」胖佛林琬言发出如是感慨。

到了第三场,判词是关于一名海商因所运海盐受潮打官司,要求船家赔偿,那船家以同舱其它货物并未受潮为由

拒绝赔偿的案例,要求大家分析案情,援引条款做出判决。

这下可热闹了,学子们写什么的都有,出了考场之后便吵成一片。有支持海商的,有支持船家的,双方吵得不亦说乎。

甚至吵到酒馆、饭肆乃至红楼里的都有,弄得归德府衙役们疲于奔命、哭笑不得。「谁出的这缺德题目,俺们这不成了那城门失火被殃及的鱼么?」有人骂道。

他们却不知,这题目来源是李丹酒后和刘喜说的一个故事儿,刘喜写进秘报里递给皇帝,赵拓乐完顺手拈来当作今年的考题啦!

「诶,皇上从哪找的这个案例?简直绝了!」批卷子的考官们也直摇头。按例判词不论对错,先看判的逻辑和引用法律是否妥当,妥当就合格。

如果判船长不负责任的为中上,判词里有商家自行承担损失的,那就是上等了。如果能强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