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布衣首辅 >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七章 五万支干柴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七章 五万支干柴(第1页/共2页)

冬季到来,北线沉寂,辽阳却热热闹闹。这座城作为军镇有常驻人口五千,谪贬的戍人一千二百口左右,另外就是军人。

前后左右中五卫和东宁卫共六卫官军,加上自在州和都指挥使司下的捕房、警卫,林林总总有两万人。

另外太仆寺分司和辽东镇屯田司下还有苑马军、屯田军各一千余口,太常寺分司下有匠人六百余口。

辽东地处边陲以军镇为主,第一负责人是都指挥使,其次是宣抚使。

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民政、刑事上由全辽宣抚司负责(这点与前世明朝将辽东民政归山东布政使司管辖不同),并在辽地设辽东、辽西、辽南三个分司(相当于府的规格)。

这点李丹觉得赵家比自以为聪明的老朱家头脑清楚多了,至少他可以不必为机构重叠和冗官现象太过于头疼。

虽然辽阳城内有卫、都司、州、府、宣抚司这些机构,官吏和家属也有上千人,不过大家各司其职,倒难得的没有其它地方那种文武间别苗头的现象。

沈总兵说都知道周围林子里有狼,谁还有心思窝里斗?李丹听了觉得很生动,他说的狼,应该是指周边那些部族吧?

宣抚使杜大人是陕西京兆人士,自称杜子美的后代(杜甫),李丹笑笑不戳穿他,不过这人倒是很和气,只是身体有些不好经常咳嗽。

李丹认为他有支气管炎,为他开了副单子,杜昌龄吃了七、八天确有效果,便没了客气,转而对李丹非常热情。

这次一下子要移民万人过来,他很吃惊,因为朝廷已经很多年没有提过这个话题了,等看到趋之若鹜的商人,他才逐渐明白这是玩真的并非玩笑。

「敢问中书,现在正值战事,何意朝廷此时移民?不怕有个万一么?」杜昌龄私下里问。

李丹笑笑:「这正是陛下高明之处,显示出对辽事的自信。」他说着指着图上标出的三个居民点:

「杜宣抚请看,这三个堡城与辽阳之间距离都非常近,目的就是借此给辽阳增添三个卫城,增强辽阳的外围防御。这实际也是打造新防线,让辽阳成为坚固堡垒之意。」

「哦!」杜昌龄点头,却又不解:「为什么不将城堡修得规整些?这样子修成五角、六角,可是有什么特别用意?」

「每个角上都有突出的马面,可供防守者彼此呼应、交叉射击,增加攻城的难度。再配合城下的大坡度城角、宽广的青砖城濠等。

要攻城相当困难,甚至连云梯都不好搭,这种设置可以让攻城的困难成倍增加。比如原来打下这城堡可能损失三千人,现在恐怕就要赔上六千甚至更多!」

李丹说完,带他到已经抹完水泥的一段墙下,那墙在堡门边,外墙倾斜成六十多度,看上去光洁平整。杜昌龄拍着墙体惊叹:

「我从未想过筑城可以这样快,而且这样漂亮,简直连条砖缝都看不到!都说商人重利,中书却是高明借力。

既让他们有钱可赚,同时还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下真是开眼了。」

「其实也没什么秘密,家国两利的事情嘛。可以挣钱还能勒石留名,这谁不愿意?

何况还帮了官府,将来各地筑城、修庙、盖房子的事情多了,能先入大人们法眼的肯定日后还有生意可做。商贾们想的是如何赚出子孙的钱,我们便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大家各取所需。」李丹指着墙体:「就拿这筑城来说,我们在南方用的是竹筋版筑法,因为南边多竹嘛。

但是北方做不到,那么商人们主动跑到工地,和他们一遍遍试验土壤与水泥、贝壳碎渣、羊毛之间的混合配比,与工匠改进为木筋混合泥浇筑与夯土层结合的筑城法。

在过去,要让他们离开舒适的家跑到工地上和工人们脑袋凑在一起,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改进的同时,又琢磨出了畜力泥沙搅拌机和一种手摇的打夯机,后者有四个轮子可以推动进退,在城上完成打夯。

只需要四人拖拽、两人摇辘轳,三班倒十八个人就可以完成以前上百人才能做的夯土工作。这就是金钱和机器带来的效果,不但迅速、省人工,而且效果更好、更快!」

他说的是陈三文在听取工人建议后,由投石机带来灵感发明的夯筑机。

「我已经写信给顺天府铁工厂那边,询问他们哪家可以将这木头搅拌机改成铁的,如果成功在辽地推广,建筑速度会大大加快!像这样的一大片居民区恐怕有半个月就能盖好了。」

杜昌龄目瞪口呆:「要这样快?」

「要!」李丹点头:「我们不但要和厄古人争胜负,还得和他们争时间!」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还是夏末,几个月过去如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河北、山东募集来的新移民五千人已经抵达,按约定每人领到四十亩地(三十亩粮田,五亩林地、五亩果园或菜地)和五丈见方宅基地一块。

「先到先得、先到多得」是李丹发布的募民原则,不但最初这一万人给的条件最足、最好,而且允许先捡风水好、地势好的地块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