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正文 29 让出生意(第1页/共2页)

都乡的乡蔷夫季盐年纪与石通相仿,但身体比他差得多。他熟于农事,原来也是官吏,秦军来后让他做了这个职位。但现在除了农官必须要做的那些事,季盐已经很少出门了,所以看到他上门,韩川就以为是自己家田地出了什么问题,有点紧张地迎出来。

季盐也不寒暄,问他说最近传言,他在家种了孩子拿回来的野果子,有没有这回事?这话本来就是韩川故意传出去的,当下笑着应是。季盐板着脸道:“你地里的宿麦,上点心,别在不相干的事上耽搁。”

“季老放心,宿麦我亲自盯着追肥除草,一点不敢大意的。”韩川笑着应道。

经过一冬寒冷大雪,他地里的麦子生机勃勃地长了起来,除了都乡已经开始跟他学的人家之外,外乡的农官都惊掉了一地大牙。就算不识字的农夫都知道其中的意义,更不用说他们这些专职的农官了。

现在这些农官比韩川自己还上心,季盐不但嘱咐他不要分心,那日到地里看过,见众人散去,还特意向他透露,如果他培育的麦种也有去年水稻那般收成,他季盐年纪大了,虽不能升职,却八成能升爵。而他年老退下后的乡蔷夫之职,田蔷夫陶与已经透露风声,愿意推荐韩川出任。

季盐自己有子孙要照顾,但这件事他并不打算从中作梗,反而有意结交韩川,好攀个交情,以后子孙也有个能走的门路。

千言万语,无非是叫他不要不务正业,定要好好看顾他的良种宿麦。

这用了良种的宿麦收成尚不可知,今年韩川用筒车引水,将原本不利种麦的旱田都种上了麦。虽说要更辛苦些,连石兴分到的那个隶臣都给了他用,但一季麦、一季稻或粟,平白多出一季收成,这在重农耕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功劳,这些农官们哪个不知。可惜这是去年就报上去的事情,岁末考功时也分不到他们头上,只看这韩川育的良种今年是什么结果了。

陶与甚至将官中的隶臣都派了一个过来,听韩川的指派,这也让韩川更加轻松,可以忙自己的事了。

他比这些农官知道得多。家传的书里记载过一件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六月收的麦,显然是去年秋日所种的宿麦。然而早在春秋之时晋国就有的宿麦,他们楚国至今也没人种,大概不仅是传播慢的缘故。

韩川看了很久的天书,认为宿麦在此时的好处,无非是种植时间长、收成比春季种植时稍好。但这一点稍好的产量并不足以推动它的推广。

除了麦饭真的难吃之外,可能是因为地力不够吧,春种秋收的作物收上去的,土地就不足以再承载一季粮食。

楚地本来就适合种稻,稻脱粒之后收成不如麦,但米饭比麦饭好吃,谁愿意耗费地力损了稻收去保麦收呢。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今粟是主食,北方不怎么种稻,以粟为主,更不会牺牲粟的收成去种麦了。

所以田官们关注的宿麦,其实在韩川眼中不及堆肥的作用。只有用堆肥补足地力,才能一年两收,真正多出一季收成。

咸阳的治粟内史应该比淮阴的农官见识广,不必等良种的结果,今年麦收验证无误,他应该就有赏赐发来。

而等收上麦,他要试试天书上的食谱,让这麦变得能入口一些。

季盐又去他家后院看了看,韩信正带着弟弟在后院除草,季盐见是兄弟俩管着作物,不占韩川的时间,这才松开眉头,笑着道:“那山上的东西也是奇了,这么多年没人见过,一来就是两样。除了你家,也有别人挖去种。我家中也在尝试,但五谷为重,不要因小失大。”

韩川唯唯。

他知道其实大家试的都是红薯。另一种看着仿佛是葫芦一类的植物,但味道实在难吃,没什么人有兴趣种。反而是红薯,虽然个头小,但是一拎一串,又是块茎,吃着没什么怪味还能饱腹,大家凭经验觉得这个或许能试试。

当然,要培育出真正高产的红薯,那得花很多年了。他不用,他家阿信和阿武从野外挖回来的那些都是掩人耳目用的,真正种下去的,是他从仙人师长那里取得的良种。

送走季盐,韩川又返回后院,顺手在正蹲着捉虫玩的韩武小屁股上拍了一下,正要说话,韩武捂着屁股不满地抗议:“阿父不许打我屁股,我五岁了!”

“哎哟,我儿都五岁了。”韩川一本正经地逗儿子,“阿父不能打屁股了……那我怎么昨天还见你阿兄打你呢?”

“阿兄没打我,阿兄是喜欢我,拍拍我的小屁股。”韩武认真地强调,引得韩川又追着他拍了几下:“好小子,阿父就不是喜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