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唐闲人 > 《大唐闲人》正文 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返航的船队

《大唐闲人》正文 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返航的船队第1页/共1页

唐基本上算是国泰民安,正在进入到盛世之中,粮食产量逐年大幅增加,地方出现灾荒,也开始逐年得到有效的赈济,减少了人口损失,生育增加了很多。

另外这十几年来,李二屡屡下诏大赦天下,鼓励躲在山野之中的逃民逃户出山重回户籍,使得大量当初隋末时期逃民和隐户回到了户籍上,这乃是主要原因,并非当时隋末这些人都死了,而是躲入到了山林之中避难,不敢出山而已。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唐对外作战屡战屡胜,不断的兼并掉一些国家,以前这些国家的人口,唐军又不可能都杀了,于是便将其纳入治下,这些突厥人、吐谷浑人、高句丽人、百济人现如今也都成了唐人,于是使得大唐的人口大涨。

就这还没把那些散布在各地做苦工的战俘算入其中呢!这要是把那些战争之中以及战后因为继续抵抗大唐而被俘的战俘也算进去的话,估计着人口数量还要再加一百万没问题。

综合了这些因素之后,大唐人口达到两千三百万的数字也就可以理解了,这让李二和众臣都松了口气。

可以说贞观十几年间,大唐在李二的统领之下,可谓是日新月异,士农工商各阶层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WWw.GóΠъ.oяG

特别是粮食产量,据户部统计,贞观初年到贞观十七年的这十七年间,大唐的粮食产量翻了几倍,现如今的粮食产量高的大唐已经快要无法消化了。

红薯的普及,也是粮食产量不断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大量在隋末乱世被撂荒的土地重新被复耕,移民也不断的开拓新的土地,让大唐的可耕田面积翻了一番以上。

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徐淼当初在贞观初年就建议成立的农业研究的部门,也在逐年发挥作用。

这些农业研究的人员,踏踏实实的选育各种粮食的良种进行推广,在多年之后开始出现了效果,大唐各地都成立了试验农庄,专门负责培育当地适应的粮食良种进行推广种植。

这也使得许多地方采用良种的粮食的亩产量比起贞观初年提高了不少,最低的也提高了两成左右,选育出的良种无论是抗病能力,还是抗倒伏能力乃至是亩产量,都超出了原来数千年来,农夫自种留种的效果。

还有就是这些农业人员,在各地大力推广堆肥施肥,提高农田的肥力,并且在一些土地贫瘠之地,推荐实施了土地轮作,让一些土地种一年粮食,撂荒休息一年,并且予以施肥,改善种植了数千年的农田的肥力。

总而言之现如今大唐最不缺的应该就是粮食了,不但满足了全国人口吃饭的问题,而且随时都可以满足某些地方出现灾荒之后,及时抽调粮食进行赈济,这也大大稳定了大唐国内的局势,很少再出现赈灾不利,导致发生民乱,也未曾再听闻什么地方因为受灾而出现饿殍遍地的情况。

但凡是一些地方受灾,周围官府都会奉旨施以援手,迅速调集常平仓的储粮运往灾区赈济饥民,朝廷对于赈灾不利的官员也处分极严,使得国内贞观十年之后,就再未出现过因为灾荒酿成民乱的事件。

除了粮食足够吃之外,随着粮食越来越多出现富裕,在徐淼的建议之下,大唐各地鼓励养殖业发展,用多余无法消耗的粮食,饲养家禽以及家畜,也改善了大唐百姓的日常饮食生活质量。

在贞观初年的时候,老百姓一年到头想要吃一口荤腥,别说是在穷困之地,就算是在长安周边的百姓,也根本吃不起,

但是到了贞观十八年的时候,很多地方的百姓虽然还不能说富裕吧,但是起码一年到头只要好好种田做工,那么一天吃一顿干饭填饱肚子已经不成问题了。

总而言之,贞观十几年间,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二对于时下大唐的情况非常满意,而他也很清楚,大唐能有今天,也和他手下的诸多大臣名将们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是这些大臣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然这其中有一人贡献尤为之大,那就是徐淼,徐淼这十几年间,为他不知贡献了多少好东西以及妙策,但是现在却被排挤到了大唐偏远的一角,带着一家人呆在琼崖之地。

贞观十八年夏,一件令所有大唐人都振奋的消息从海州传到了长安,李泰派出的三支探险船队之中的第一支向东的船队终于返回了大唐,回到了海州。

这支船队带回来了一个令所有唐人都振奋无比的消息,那就是他们终于在遥远的大海之中,找到了传说中的那座大陆,并且登上了那座大陆。

这支船队贞观十五年就从大唐出发,当年年底之前就已经找到了那座大陆,但是按照李泰和徐淼的吩咐,他们不单单只找到那座大陆就立即返航,交给他们的任务是沿着那座大陆进行航行,每隔一段时间便寻找合适的地方靠岸登陆,进入大陆之内进行探索。

gōΠb.ōγ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