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重生朱棣之子 >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朱棣的改封计划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朱棣的改封计划(第1页/共2页)

sript sript

坤宁宫。

皇后书房之中。

徐皇后与朱高煦分别坐在茶案两边,还在说着话。

“既然娘不相信,那就当孩儿撒谎了。”

朱高煦不愿与徐皇后争论,于是换了个话题,道“娘,且不说墨巧司出产之物,仅说咱们皇家所用的丝锦。”

“怎么说?”

徐皇后发现她的思路有些跟不上朱高煦,只好问道。

朱高煦指着他胸口的锦衣说道“娘,你看这做出锦衣的丝锦如何?”

“咱们御用之锦,多出自直隶境内苏州、杭州、松江等地,但与其他地方的丝锦完全不同。”

徐皇后这段时间专门研究了各种丝织品,此时说到皇室御用的丝锦,可谓是头头是道。

“咱们的丝锦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既继承了历代织锦之优良,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之经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已经达到了丝织工艺之巅峰,誉为‘锦中之冠’也不为过。”

朱高煦知道,在后世,南京云锦代表了华夏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华夏丝织技艺的精华,是华夏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历史上,明代时并没有南京云锦这个词,当时进入皇家的缎子称库锦、库缎和妆花。

云锦一词,&bsp&bsp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南京的“云锦织所”,晚清以来始有商品生产,&bsp&bsp行业中产生“云锦”的名称,&bsp&bsp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

由于其用料考究,&bsp&bsp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bsp&bsp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凤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bsp&bsp故称“云锦”,因只有南京生产,故而称之为“南京云锦”。

“娘,古有蜀锦,&bsp&bsp宋时有宋锦、僮锦(壮锦),皆是历史悠久,载誉华夏的名锦。”

朱高煦侃侃而谈道“而今咱们御用的锦,&bsp&bsp既继承了历代织锦之优良,&bsp&bsp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之经验,且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bsp&bsp为何不能叫它云锦呢?”

“你是想把皇室御用之锦,&bsp&bsp命名为云锦,&bsp&bsp从而推广全国与海外?”

徐皇后听出了朱高煦的言外之意,不由得惊叹道。

“不错!江宁织造局如今已经用上新式纺织机,虽然云锦制造难度不小,&bsp&bsp但有上万织工在,仅一月时间,也足以织出几十万块,&bsp&bsp供应郑和在海外贸易,绝对绰绰有余。”

朱高煦用激动的语气说道“娘,&bsp&bsp孩儿受到你织锦的启发,决定让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局,向周边百姓采购云锦。”

大明开国不久后,朱元璋便设提督织造太监京城一员、苏州一员、杭州一员,&bsp&bsp掌织造御用衣服等事。

这个京城提督织造太监管理的,&bsp&bsp便是应天府江宁县境内的江宁织造局。

“这个法子好啊,&bsp&bsp民间像罗师傅那样善于织锦的大有人在,&bsp&bsp如此一来,郑和所需的丝绸之物,便有着落了。”

徐皇后欢喜的说道。

“对啊,因此后宫众妃嫔学织锦,便是锦上添花了。”朱高煦接话道。

顿了顿,他忽然起身,走到徐皇后面前,屈膝跪地,低着头哽咽道“娘,孩儿知道劝不动你,孩儿只求娘千万不要过于劳累,一定要注意修养身子。”

“放心吧,娘又不傻。为了咱的大孙子雀儿,娘也会注意身体的!”

徐皇后轻轻抚摸朱高煦的额头,眼眶之中已涌现感动的泪水,欣慰的说道“快起来。”

两个时辰后。

武英殿。

朱棣从天界寺回宫后,便立即派人去喊朱高煦,让其到武英殿议事。

“孩儿拜见父皇。”

“免礼,坐下说话。”

朱棣侧目望向殿门口的李兴,说道“你们都退下。”

李兴识趣的把殿门关上,领着一众内侍退了下去。

“你五叔希望俺宽限他两年,待《救荒本草》编著完成,再出海建国。”

朱棣开门见山的说道“你认为,允是不允?”

“自然是不允。”朱高煦毫不犹豫道。

朱棣道“为何?”

朱高煦道“若允了他,六叔、十三叔等人都找个由头来请爹宽限两年,又该如何?”

“哈哈!”朱棣大笑了一声,然后说道“俺也是这般想的,也是这般回答你五叔的!”

顿了顿,&bsp&bsp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眉宇间露出一丝愁容道“若强行令你五叔就藩国外,怕是会寒了你五叔的心,&bsp&bsp有损我与他的兄弟之情。”

“何况,&bsp&bsp他编著《救荒本草》,于国于民,都是有益之事。按理说,俺应该宽限他几年,等他把书编完。”

“可他身为老五,若不出海建国,老十三、老十七等人就更不愿出海了!”

朱高煦接话道“爹,按照《宗藩条例》初稿,大明藩国的自主权并不小,虽然朝廷对各藩国的军事等方面管制严格,但实际上各藩国仍拥有极大的权力,代王叔、宁王叔等人不可能不动心。”

“话是这么说,可出海建国,总归困难重重,没有一、二十年的经略,想成为真正执掌一方大权,手握精兵强将,称孤道寡的诸侯王,不大可能!”朱棣却道。

他说的正是诸藩王心中最大的忧虑。

诸王倒不怕出海,毕竟大明的海船纵横万里,抗风浪能力极强,远洋四方根本不在话下。

可诸王害怕他们的藩国还没有建好,半途却中毒或染病死掉了。

在如今的华夏人心目中,海外始终是蛮夷之地,大明才是天朝上国。

“爹的意思是,只要五叔答应出海,诸藩改封一事,便可以顺利推行下去?”

朱高煦思索片刻,然后问道。

朱棣点头道“正是此理。”

“孩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