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妥了正事,郭嵩焘问及湘军旧友、家乡故事。得知故人安好,家乡平安,郭嵩焘不无伤感地说道:
“当年,涤帅创办湘军,带动多少风流人物。罗山、璞山、季高、沅甫、厚庵、迪庵诸公,皆应时而起,书生带兵,搏击功名,短短几年间,竟有白身至督抚者。
“只不过,诚如古人所说,其兴也勃焉,甚亡也忽焉。革命军甫一发动总攻,湘军便如一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厦,轰然倒塌。大家死的死,降的降,三十万湘军,不到半年时间便损失殆尽。”
这番话,也引起了彭玉麟的伤感。不过,他一向关心民间疾苦,并不看重个人的得失,甚至对湘军的失败也不是特别痛惜。
彭玉麟引用了刘禹锡的诗,说道:“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湘军已经不复存在了,未来是中华帝国的时代。中国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们都要积极向前。”
这就有些劝降的意思了。郭嵩焘绝顶聪明,自然听得出彭玉麟话外之意。不过,他并不想轻率地背弃满清,归顺中华帝国。
第一,郭嵩焘也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中进士,点翰林,儒家名节观念还是很重的。第二,肃顺极为信任郭嵩焘,堪称是言听计从。
清军征服朝鲜、设朝鲜为行省、将朝鲜分为三个部分,皆出自郭嵩焘的谋划。肃顺略作修改,便呈请咸丰,照计落实。郭嵩焘留在满清,主张多得实行,有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意味。
他并未接彭玉麟的话,反而问道:“雪琴,湘军大将归降帝国后,真的得到了重用?听你的意思,晟武皇帝很信任你?”
彭玉麟笑笑,答道:“晟武皇帝用人,与元太祖成吉思汗颇有相似之处,都能大胆起用降将。所不同的是,帝国军政制度先进,文化制度更为包容。皇帝虽用降将,但必先对其教育改造,待其融通感化之后,再赋予大权。
“湘军不同于一般的军队,大将多出自书生,百战之余,经验丰富。愿意投降的湘军大将,大多得到重用。譬如,左季高、曾沅甫,都得以出任革命军野战步兵师长。杨厚庵出任海军陆战队四支队支队长。
“晟武皇帝本想让我到海军舰队任职,但我自知不懂蒸汽战舰,更不懂铁甲舰,便坚辞不受。皇帝授我‘长江巡阅使’之职,许我专折奏事,纠弹沿江军政不法情状。”
郭嵩焘听过之后,不免黯然神伤。他的湘军朋友们,死去的保全了名节,活着的大部分到帝国国民政府、革命军任职。
很显然,帝国朝气勃勃,日后极有可能统一中国,彭玉麟等湘军旧友在帝国很有前途。
反倒是,湘军一灭,郭嵩焘失去了靠山,在清廷处境尴尬,很多政敌暗中弹劾他。要不是肃顺力挺他,咸丰又深知他的为人,说不定郭嵩焘早就有不测之祸了。
彭玉麟仿佛看出了他的故虑,说道:“筠仙,当今世上,晟武皇帝所创的‘杨学’为第一显学,洋务为第一要务。晟武皇帝曾论及洋务人才,说满清幅员辽阔,只有三个人懂得洋务。
“一个是徐继畲,一个是你筠仙,崇厚算半个,文祥算半个。徐继畲言辞犀利,不受清廷待见,闲废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