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莽在北宋末年 > 《莽在北宋末年》正文 第149章 燕京是片风水宝地

《莽在北宋末年》正文 第149章 燕京是片风水宝地(第1页/共2页)

刘延庆率领中军主力抵达良乡西南(房山一带)时,赵莽和种师中率部刚刚渡过刘李河(大石河)。

满载粮草的辎重大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长长行军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西北方向,目光所及之处,地平线以上,隐隐有群山起伏。

那里便是太行山北段支脉,大房山西部一带。

从地理位置算,行军队伍应该位于北京房山区以南,与位于房山区以北的刘延庆主力大军,相距十五里左右。

押送辎重军需,行军速度低至每日十五里至二十里,遇上雨雪风沙的恶劣天气,甚至每日只能走几里十几里,可谓寸步难行。

刘延庆倒是不敢在后勤方面出差错,中路主力大军,与赵莽、种师中两部始终保持一日路程的距离。

每隔一个时辰,两军都会联络通信,确保彼此安全。

燕京名为大辽南京,实则是辽国五京里最富庶繁华、人口最多之地。

历任大辽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居住在燕京。

只有天祚帝阿适(小名)这个奇葩,返祖现象严重,不喜欢定居生活。

他喜欢像先祖们一样,逐水草而居,疯狂痴迷狩猎活动,带着文武大臣、后宫嫔妃过居无定所的生活。

这片后世位于房山区一带的平原,放眼望去田亩连片、沟渠交织,一座座平原村落宁静祥和。

从开发力度看,这里的农业发展,丝毫不亚于大宋的河北东路。

可惜战争迫近,燕京附近州县,逃亡百姓越来越多。

燕京以北,燕山南麓百姓大多往营、平、滦三州逃,也就是后世唐山以东,滦县、卢龙、昌黎一带。

燕京以南,百姓大多往宋辽边境上的霸州、信安军一带逃,又或是往西进入太行山山区。

人口流失严重,大房山往东,数万顷水田,竟荒废大半。

“若尽收析津府之地,北扼燕山险关要塞,再以燕京为中心,屯兵塞边,燕京以南则大力发展农事......

即便拿不到大同府,只需扼守雁门关,筑牢太原防卫,此后河北、中原外患之忧亦能大减!”

种师中骑着马,马鞭指向东面大片广阔农田,禁不住感慨发声。

一旁的吴玠默默在心里估算,惊叹道:“燕京以南,良田数百万亩之多,每年可增产粮食上千万石。

若能将其收回,朝廷边患压力大大减轻,省去养兵糜费,也就无需每年耗资巨大地向河北周转粮食。

难怪契丹人宁死不肯放弃燕京,这片土地,才是辽国最后的元气所在。”

吴璘嬉笑道:“所以我们更要拿下燕京,挖空辽国元气。

这么好的风水宝地,当然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年大唐在此设立幽州大都督府,羁縻契丹、靺鞨、渤海、奚、霫各部,大唐的龙旗就插在按出虎水河畔,那是何等威风!

只要能收复燕京,我大宋总有一日也能再现汉唐荣光!”

跟在种师中身边的赵莽,毫不客气地泼冷水:“大唐势力能延伸到金阿岭(兴安岭)以东,是因为有唐军强大兵备做后盾。

你觉得以宋军目前状况,能支持朝廷把版图拓展到那样的极东之地?

我看,只怕连榆关都跨不出去!”

吴璘挠挠头,悻悻道:“兵备疲弱,也总有改变的一日......”

赵莽直言不讳:“目前的大宋,自上到下,不具备这份气吞四海的雄心气质!”

种师中似乎颇有同感,捋着白须慨叹一声:

“我大宋武备,确实一言难尽,自古文武不分家,可五代时武人横行,而我大宋似乎矫枉过正......”

赵莽笑道:“古来为臣者,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种家便是此间代表!

种使君先辈本是国朝之初的文宗大儒,至仲平公(种世衡),由文入武,创设种家军,终成一代名将!

连种使君都有此感触,可见我大宋,以文制武之策,放之当代已不合时宜。”

种师中捻须笑道:“赵将军似乎对此颇有见解,不知有何解决之道?”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赵莽道:“一点浅见,称不上解决之道,只希望能起到加强兵备、给武臣公平地位的作用。”

种师中、吴玠吴璘都看着他,赵莽笑道:“其实文武分家并无不可,但要做到文武并治,而非用极端文臣权力压制武臣。

要做到文武并治,就需要划清权责范围,民政、财权、军务、司法、监察有清晰界定,尽力实现各司其职、人尽其事。

当然,武臣专管征伐,在权力体系中较为特殊,必须加以制衡。

另外,有特殊时期、特殊地域,需要统揽军政财法各项大权,也需要设置临时性衙署总揽大权,提高地方治理、调度效率......

总的说来,精兵简政四字,可以囊括大宋将来的初步改革方向......”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种师中捻须沉吟片刻:“赵将军认为,如实权节度使制,应该得到恢复?”

赵莽摇头道:“唐代节度使缺乏制约,权力过重,一旦中央式微,容易出现尾大不掉之局面,并不可行。”

吴玠道:“如宣抚使制,由朝廷临时派遣,事毕则罢,倒也可行。”

赵莽道:“可以在宣抚使制基础上,做进一步改革。

譬如宣抚司不常设,却因权力过重,容易搅乱地方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刑使司各部日常工作。

且宣抚司多数时候专为征伐而设,职权使用上偏向于战争,从而忽略地方民生,容易给地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吴玠点点头,想起不久前,容城附近聚集大量饥民,隐隐有生乱迹象。

最后河北转运使詹度,紧急调拨粮食救济饥民,又延缓了在沧州、深州一带的籴米工作,才勉强稳住河北东路北部的民间形势。

十几万大军进驻河北,蔡攸、詹度、李邺这些人,主要工作就是在民间大量籴米,确保军需供应充足。

可代价就是,河北民间储粮严重不足,去年的陈粮、今年秋收的新粮,绝大部分都被朝廷征做军粮。

籴米之策本就有强迫性质,朝廷出价向民间买粮,价钱自然不可能按照市价计算。

河北民间粮价居高不下,农民储粮大部分被强征,换回的钱却根本买不起市场上的粮食。

再加上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层层盘剥,绝大多数小自耕农、半自耕农日子更加难过。

再这样下去,河北迟早生乱。

可朝廷目前秉持的原则是,万事以伐辽收复燕京为主,其余事务都放在一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