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正文 第一章 北慕容

正文 第一章 北慕容(第1页/共2页)

第五部 乱世三杰

乱世,既是人命收割机,也是枭雄孵化器。在西晋灭亡至南北朝正式形成这一段乱世内,大江南北枭雄频出、将星如云,但表现最突出、对时局影响最大的只有三个,他们就是北慕容、南桓温、西王猛。

第一章 北慕容

前文已述,一代战星冉闵陨落,陨落于另一天骄慕容恪之手。

冉闵败的并不冤,他的对手慕容恪,实在是个划时代的超级精英,德能勤绩廉全面发展,当之无愧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名将。

《十六国第一名将评审表》

姓名 慕容恪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321年

参加工

作时间 338年 籍贯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 职务职称 太宰、太原王

民族 鲜卑族(慕容部)

工作单位 前燕 联系地址 辽宁朝阳龙城

推荐

专家

评语 1桓温: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2王猛: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谓古之遗爱矣!

3崔浩: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

4王夫之:功成而人免于死,恪可不谓夷中之铮铮者乎!

5李鸿章:晋人喜慕容儁之没,岂知慕容恪之更胜。

附页:

一、能、勤、绩考核

1、参加了前燕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战无不克

(1)昌黎大战,以二千骑痛击后赵石虎十万众,前文已述。

(2)奇袭麻秋、威震高句丽,前文已述。

(3)横扫宇文部、拔南苏、平扶余,前文已述。

(4)步骑对决灭冉魏,前文已述。

(5)后勤战的典范--鲁口之战

冉闵败于慕容恪后,其子冉操逃亡,投奔镇守鲁口今河北饶阳的后赵幽州刺史王午。因后赵已经不复存在,王午于352年7月自称安国王,继续对抗慕容鲜卑的前燕。

352年8月,前燕国主慕容俊遣慕容恪率军攻打鲁口。

旧主幼主就是被用来出卖的。面对前燕虎狼之师,王午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凭借城池之险抵抗,二是把冉操送于燕军处,希望燕军退军。

慕容恪收下了冉操这份大礼,又考虑到鲁口城池坚固,深知强攻会增加更大伤亡,下令撤军回中山今河北定州市。

然而,慕容恪就是慕容恪,他撤军与其他人撤军是不一样的,走之前,他干了一件令王午咬牙切齿的事儿。

他派士兵将鲁口城外的庄稼全给割掉,打包带走了,秸秆都没给王午留一根儿。

352年10月,慕容恪屯兵于安平,修养生息,囤积粮草(估计是将从鲁口处收割来的庄稼脱粒、打磨、归仓呢),修筑攻城器具,寻找战机再次攻讨王午。

在这期间,有个不知死活的中山籍流寇叫苏林的,在无极起兵,自称天子。慕容恪率军征讨,慕容俊派广威将军慕舆根帮助慕容恪,轻松斩掉苏林。

这个慕舆根可不是等闲之辈,后来差点要了慕容恪的命,这点后叙。

慕容恪把鲁口城外的庄稼割没了,连秸秆等收了,城内人无粮食、马无草料,最终发生内讧。王午被其部将秦兴干掉,王午的部将吕护又将秦兴砍了脑袋,自称安国王。

没收庄稼,我要的效果达到了,战机来了!慕容恪当机立断,于 354年2月再次发兵围攻鲁口,3月即拿下,吕护败逃往野王今河南沁阳。

354年4月,前燕主慕容俊封慕容恪为大司马(军)、侍中(宫)、大都督(军)、录尚书事(政),太原王。党政军1,还有顶级职称。

(6)围困战的典范--广固之战。

前燕立国的第二年,即350年,段氏鲜卑首领段兰之子段龛,乘后赵内乱、冉闵屠羯族建魏之机,统帅其部众南迁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7月,段龛又为自己找了个好地方。

广固城。

前文已有所提及,王弥的部将“山东王”曹嶷,在进入山东后,见都城临淄城池太大,四周又十分平旷而无险可守,就在今山东青州市境内筑起一座新城,把广县并入临淄县,然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的军事行政机构都迁进新城里,名唤广固城。

广固城位于尧王山南,阳河之东,西靠崇山峻岭,北控千里沃野,东瞰胶东半岛,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段龛占领广固,自称齐王,向东晋称臣。

东晋自然乐不可支,向段龛发出空头委任状:镇北将军。从地图上看,当时的山东确实是南方东晋政权的北门户,这个封号恰如其分。

段龛看中了广固城,人家前燕也看中了。

当时,鲜卑慕容氏已进入幽、冀二州。前燕王慕容儁(俊)为对付盘踞在中原的羯赵政权,名义上也向东晋称臣。东晋很够意思,谁来投降都给封官,这次也给慕容俊发了个证书: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当然,这个与蒋委员长给土匪们四处发证一样,中将遍地走,两星烂大街,是空头的委任状。

等到前燕攻灭羯赵、冉闵的势力后,已成为地跨幽、冀、并、平四州的强大政权,势力范围相当于当今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大半个北中国都是我的了!慕容俊自觉翅膀硬了,豪气顿生,就连名义上受东晋领导都不屑了,直接自称为帝。

称帝后,慕容俊把目光瞄准了广固城。发动战争讲究个师出有名,部队才有士气。正愁找不到出师有名的机会,机会突然就来了。

这个机会就是,段龛脑子进水,见慕容俊称帝,派人带书信给慕容俊,信中语重心长:我们本来都是东晋的臣子,你怎么能称帝呢?这是不讲政治。

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水太深风太大,实力不行少说话。否则,就是没事找揍。

355年11月,慕容俊拜慕容恪为大都督、抚军将军,尚书令阳骛为副将,兵锋直指广固,要收拾大舌头的段龛。

鉴于广固城距离较远,且有黄河天堑,慕容俊对本次劳师远征自己心里也没底,派人嘱咐慕容恪:如果段龛派兵依靠黄河天险拒守,你们过不了河的话,就别白白牺牲有生力量了,可攻打一下吕护就回来吧。

吕护,是被慕容恪在鲁口之战中打的逃到野王今河南沁阳的,慕容俊的意思是:别太有压力,先定个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不管能不能打着枣,能打一竿子安全回来就行。

收到慕容俊的嘱托,慕容恪笑了笑。径直率燕军至黄河北岸,先派小股部队乘轻舟渡河,试探段军虚实。

段龛的弟弟段罴骁勇善战,还算有点智谋,他给哥哥出了个主意:

慕容恪极善用兵,燕军又人多势众,如果他率军过了河到了城下,恐怕到时咱们投降他都不接受了。哥哥你应该在城内坐镇,我带主力部队守河,如果燕军渡河,我就率军进攻,如果战胜了,你再率军从城内出来支援扩大战果。如果我这边连河也守不住,那咱们干脆直接投降算了,还能被慕容俊封个燕国的万户侯当当,照样可以锦衣玉食,把妹泡吧。

这个主意其实是很靠谱的,主旨是:有黄河天险咱就守守,天险都守不住的话,城干脆也就别守了。

心里没谱的人最易怒,只有对外投射出负面情绪,才能压抑住内心的虚弱。龇牙咧嘴能叫的狗不咬人,也是这个道理。段龛怒斥弟弟是机会主义、逃跑主义,不符合段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段罴屡次规劝,段龛心烦,居然大义灭亲,将这个弟弟肉体灭绝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亲情尤其不值钱。

段家内乱,慕容恪乘机率燕军迅速于356年正月渡过黄河,距广固城已仅有百余里。段龛心怀革命的大无畏主义精神,率军3万人迎战,意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初战,慕容恪即在淄水轻松击败段龛,擒获其另一个弟弟段钦,斩其右长史袁范等,俘虏段军数千。

段龛逃回广固城,闭门固守。

慕容恪并不着急攻城,他想活学活用毛爷爷战略思想:围点打援、开展统战工作。

燕军开始在广固城外修高墙、挖深堑围城,然后广遣使者到山东省内、广固城四周各城招抚。重压之下,段龛的徐州刺史王腾身先士卒变节,于356年2月投降慕容恪。

历史上一座城被围,能撑过5个月的不多。解放长春,国民党守军死撑了4个月零27天,最终城破;安史之乱的睢阳保卫战,发展到张勋杀妾给士兵充饥,人相食的地步,也不过撑了10个月;当然,宋抗元的襄阳保卫战(6年)、钓鱼城之战(20余年),是以险要换时间的特例。

燕军连续围困广固城7个月,段龛实在撑不住,派人向名义上的上级、南方的东晋求援。356年8月,东晋派徐州刺史荀羡前往广固城解围。荀羡率军行至琅琊后,因畏惧燕军,驻军观察形势。

恰巧,原属段氏鲜卑的徐州刺史,刚投降燕军的王腾带军攻打鄄城今山东鄄城东北旧城集。荀羡打鬼子心里没底,打二鬼子部队还是很有把握的,在阳都今山东沂南南击斩王腾。算是给本次救援广固城做了个心理交代。

长时间围城,不仅城里的人撑不住,对围城的人也是种煎熬,毕竟大家抛家舍小的来这里,就是想建功立业、抢劫发财,长时间这么耗着,受不了。356年10月,燕军诸将聚集到慕容恪中军大帐,请求攻城。

慕容恪的态度,就俩字--不行。

诸将一个个按捺不住,纷纷找慕容恪理论:我们来这里,几个月围着个破城墙,除了吃饭拉屎屁事不干,这能行?

慕容恪只用了一番话,诸将就继续吃饭拉屎去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战时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时候要缓以克敌,有的时候要有急而取之。如果敌人与我们势力差不多,而且还会有援军前来,那么我们考虑到腹背受敌的危险,应该急攻。如果我们势力明显占优,而且敌人也没有援军,就应当困死他们(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毙)。

慕容恪还为这战法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兵法十围五攻,此之谓也。

慕容恪接着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目前战局:段龛对其部下们恩宠有加,部下们也很拥戴他。上次击败他,不是他的军队实力不行,只是因为他们指挥不得当。现在他们凭借天险,团结一心,战斗力一定会大大增强。我们如果强攻,肯定能攻下,但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如长时间围困,困死他们。

众人想了想,都说:还是你高!呼啦散去。

不久,广固城内路弹尽粮绝,最后甚至人相食。段龛认识到,再这样下去,广固城就成光杆城了,硬着头皮率军出战吧。

慕容恪等得就是这一天。前燕大军将段龛团团围住,一顿胖揍。段龛拼死突围,单骑逃回城中。11月,投降。

慕容恪平定齐地,留慕容尘镇广固,率军而还。

在广固之战中,慕容恪运用长围久困战法,待其食尽,遂轻易攻取坚城。

后世有个儒生出身的统帅,学到了慕容恪围困战的精髓,并将之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打仗时,不断学耗子刨长堑挖壕沟,居然靠此平定内乱,成为古今第一完人。没错,此人叫曾国藩。

别人的部队叫军队,而曾国藩的湘军更像是建筑队。每天行军最多不超过4个小时,只前进30公里,大部分时间在做一件事。

挖沟。每天扎下营盘后,不管部队多么疲劳,必须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深的槽沟。沿着槽沟,再筑起两道高墙,形成防卫工事。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倒,轮流站岗,叫做“站墙子”。

这是防止太平军的突袭。因为,太平军打仗方法,大部分参照的是九年制兵法义务教育课外读物--《三国演义》,学的都是“甘兴霸百骑劫曹营”之类的突袭战法。

不仅是行军防守,老曾攻城时也这样。一般不主动强攻,绕城挖两道深深的壕沟。干嘛挖两道?一道防止城里的人跑了,一道防止外面的人攻进来,他率军在两道圆圈交叉的环形地段驻守。就这么耗着,耗几个月,把城里人逼出来,又反攻为守。

太平军,就是被老曾这样一道道的壕沟给生生箍死的。

学生李鸿章曾到老师曾国藩营中参观,很诧异:这是军队还是建筑队?怎么跟后世城市里的“寻思军”和“扒路军”似的,一寻思就扒路换管子?小李刚开始对老师这种笨拙的打法很不以为然,可看到曾国藩用这种一步一个沟的笨办法,消灭了一支又一支的太平军,又深感佩服。

做学问踏实的人,打仗也踏实。“半个圣人”曾国藩这样,慕容恪亦然。

358年10月,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进攻前燕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慕容恪统阳骛、慕容臧率兵进击,轻松击溃这股北伐军。诸葛攸退回泰山今山东泰安东,慕容恪乘胜渡过黄河,反占了东晋的部分土地,留军镇守。

自此,前燕辖境迅速延至黄河以南,对东晋构成了威胁。

(7)野王之战。

361年2月,鲁口之战中被慕容恪打跑到野王今河南沁阳的宁南将军吕护,暗中投靠南方,被东晋封为前将军、冀州刺史,并合谋由吕护引东晋军,偷袭燕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吕护等还没实际行动,情报工作搞的不错的慕容恪就获悉了。 361年3月,燕国先发制人,慕容恪率军5万,燕国另一大将皇甫真率兵1万,进兵至野王城外,吕护自知不敌,遂城门紧闭固守。

此战与广固之战过程出奇的相似。

先是燕国护军将军傅颜扮演愣头青角色,要求急攻:广固之战咱们采取了围困战的策略,是因为广固城坚固,现在小小的野王城再不急攻,也太浪费大军的军费了。

慕容恪继续扮演“结硬寨、打呆仗” 的战术讲师角色:吕护诡计多端,逼急了战斗力也不容小觑。野王现在死城一座,就是采取围困战也不用多久就能克之。这叫做兵不血刃,坐以制胜也。

燕军工兵部队继续成为主力,在野王城外修筑深沟高垒,沟挖好后,6万燕军坐在土围子上,开始对野王城进行惨无人道的围观。

到7月份,野王城已被惨无人道的围观了4个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吕护坚持不住,令部将张兴率领数千部队出城迎战,很快被憋坏了的愣头青傅颜部击溃,张兴本人也被砍了脑袋。

当夜,吕护硬着头皮率城中部队突围。突围口,选择了黄甫真阵营。皇甫真部既然参加了围城,就对城内突围早有准备,吕护部一时冲不出去。

冲不出去可就麻烦了。慕容恪部从侧翼掩杀过来,突围军被包了饺子。吕护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仅以身免,单骑逃往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燕军轻松攻克野王。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皆成。

慕容恪善于围困战,但并不等于其攻城战不行。很快他就果断的、毫不犹豫的发起了一场战果辉煌的攻城战,而且攻克的是一座大城、历史名城,中国的一处万年战略cbd。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九州之腹、天下之中”,中国唯一一座被称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哪座?

洛阳。

北京、南京、西安、洛阳,中国历代帝王最青睐的四座城市,为何单单洛阳被称为神都?我们一个个来看。

1西安。古代帝王迷恋星象学,哪个地方最适合观星?长安。长安在秦汉时期已经发展起来,共有13个朝代将西安作为国都,其在西汉、唐朝时更是达到鼎盛。尤其是唐朝,把西安弄成国际化大都市,堪比纽约。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至今令世界各国侧目。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第一站就选择在西安。在以肥为美的唐代,长安囤积了无数丰腴妩媚的美女,而莱文斯基也不瘦。

另外,西安位于关中腹地,且有渭河天险。北有千里黄土高原,南有大秦岭,东有历史第一雄关潼关,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当年日本侵华,意图占领西安,数次均未能得逞,足以显示其位置之险要。

2南京。兴盛于东吴孙权,历史上被誉为6朝古都,到了近代太平天国、民国这两个时期,又两次被定为国都。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拥有无比辉煌的经济和文化荣耀,又有长江天险,被称为虎踞龙盘之地。

3北京。元大都时开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文化亦开始腾飞。四周有燕山等崇山峻岭阻隔,可构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明清两朝亦在此定都。

4洛阳。处于中原腹地,经济文化自始辉煌。同时,是关中与中原地区的纽带,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cbd。

可见,四大古都在经济、文化、地理位置上均有其优势。但,南京、北京、西安各自有明显的短板。

1南京。南京历史履历非常辉煌,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五代时期的南唐、明、太平天国、民国,都曾定都于此。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此建都的朝代大部分是割据政权且大多数是“短命王朝”。原因?

主要原因,即是地理位置及地缘关系有缺陷。缺陷有两个:一是长江河道水流不急,只要北方能组织好渡江工具,或者绕过长江入海口,从浙江、福建登陆,长江防线即形同虚设。鸦片战争时的英军能迅速陈兵南京下关江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二是地处江南,地势较低且缺少崇山峻岭的保护。东南面濒临东海,南面、西面均无阻隔,从南面、西面的陆路进攻毫无天险阻拦。因此,南京实在不能算一块易守难攻之地,作为首都,不够安全。

明朝不是割据政权也定都于此?那你得看看朱重八的老家在哪里,在凤阳,离南京不到200公里。老蒋?他的主要势力和老本都在江浙,而且仅是形式上完成统一,他不定都南京定都哪里?

2北京。在北京定都的封建王朝有金、元、明、清,看出规律没有?四大朝代有三个是少数民族政权。唯一的一个汉人政权,还是朱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

朱棣迁都的原因,一是其本人就在北京发家的,二是明朝虽然消灭了元朝,可蒙古各个部落,依然对南下不死心,将首都定于北京,有利于强化对于北方边境的防守,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可见,游牧民族最喜欢定都北京,因为这里是北方,离他们老家近,再者他们也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可是,要知道,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黄河流域。而北京,离文明中心有些远。其更受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