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穿越成顾横波后的传奇人生 > 正文 第392章 劝降书到 别有深意

正文 第392章 劝降书到 别有深意第1页/共1页

几日后,也就是刘良佐部围城的第七天,刘良佐采取了劝降的策略,企图从内部突破,尽快攻下江阴城。

刘良佐亲笔写了一封劝降书,用箭从东城门外射进城内。劝降书中这样写道:

传谕乡绅士庶等知悉,照得本府原为安抚地方,况南北两直、川、陕、河南、山东等处地方俱已剃发。

唯尔江阴一处,故执违国令,何不顾身家性命?即令本府奉旨平伊江阴,大兵一二日即到。

尔等速剃发投顺,保全身家。本府访得该县程璧,素系好人,尔等百姓即便具保,本府题叙管尔县。

如有武职官员,亦具保状,仍前题叙,照旧管事。

本府不忍杀尔百姓,尔等皆系清朝赤子,钱粮犹小,剃发为大。

今秋成之时,尔等在乡者即便务农,在城者即便贸易。  尔等及早投顺,本府断不动尔一丝一粒也。

特谕。

龚鼎孳在陈明遇召开的紧急军事会上,拿着这封劝降书,细读了一番,知道刘良佐的这封劝降书,既是写给县城内居民、乡兵和士绅的,也是写给江阴全县民众的。

劝降书中透露出的意思非常明确:

一是到目前为止,南直隶,也就是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凤阳等14个府,与如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县等广大地区,已都剃发。

唯独江阴一县“故执违国令”,问题严重到已引起朝廷震怒,所以刘良佐部“奉旨平伊江阴”,并且“大兵一二日即到”。

这一层意思既是传给百姓的,也是传给士绅和官吏的,要让他们认识到江阴不剃发后果的极其严重性。

二是江阴百姓如果从现在开始“剃发投顺”,不仅能“保全身家”,而且到“秋成之时”,“在乡者即便务农,在城者即便贸易”。

三是刘良佐部“不忍杀尔百姓”,在他看来,“尔等皆系清朝赤子”。

这些意思,是传给江阴百姓的。目的是要让江阴百姓迅速剃发,同时离间城内居民与士绅、官吏之间的关系。  四是传递给城内的士绅与官吏的,要让士绅们相信,建虏朝廷并不想干扰士绅们对地方的控制。

要让武职官员相信,只要他们愿意投降,仍旧可以当原来的官,管原来所管的事。

此外,刘良佐劝降书中的“本府访得该县程璧,素系好人,尔等百姓即便具保,本府题叙管尔县”一席话,值得玩味。

刘良佐为什么要在劝降书中特别提到程璧呢?

深意有二:一层深意是刘良佐在离间程璧和城内的陈明遇之间的关系。

明着说程璧可以“管尔县”,也就是说让程璧当江阴知县,言下之意实际上是在诱降陈明遇,意思是说,只要你陈明遇投降归顺清朝,江阴知县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另一层深意是在暗示城内的士绅,促使他们投降。

刘良佐要让城内的士绅心里明白,程璧之所以“素系好人”,不就是他倾其所有捐献17.5万两白银支持陈明遇的守城抗清斗争吗?

而你们这些本地士绅没捐一分钱,家产没受一分损失,只要你们归顺,带头剃发,不是照样可以当江阴的知县、县丞、县主簿……吗?

你们付出的成本太小了,而可以收获的却是多多啊。  刘良佐劝降书中的“钱粮犹小,剃发为大”一句特别吸引眼球。

刘良佐的意思是,只要江阴归顺,愿意剃发,至于缴纳多少赋税,都可以商量,甚或也有可能减免半年的赋税。

那么,刘良佐为什么要把“剃发”看作是“犹为大”的事呢?

因为“剃不剃发”是严重的立场原则问题,关乎建虏朝廷的合法性问题,而“钱粮”仅是赋税问题,所以“犹小”。

因此,立场问题大于赋税问题,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然而,刘良佐的“钱粮犹小,剃发为大”,是与已深植于江阴士人骨髓中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水火不相容。

果然,收到刘良佐的劝降书后,陈明遇今日召开由军事干部、秀才和部分士绅参加的会议,共同商量如何回复刘良佐的劝降书。

至于今日为什么是部分士绅参加了会议,是因为至此时,城里的大部分士绅早已将守城抗建虏的领导权交给了陈明遇这位军事领导人了。

而今日这些参与领导抗击建虏斗争的部分士绅,其动机,龚鼎孳心里很清楚,之前也与顾横讨论过。

这些人并不全是为了坚守汉民族气节,也不全是出于英雄般的牺牲精神,而或多或少是为了谋取某种属于自己的私利,比如像“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虚名。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